中国青年网北京7月30日电(记者 安俐)接触心仪领域的顶尖学者,对许多立志科研的学子而言并非易事。然而一间特别的“工作坊”将这一切变为了现实:来自全球顶尖学府的教授与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齐聚一堂。不出国门,便能体验前沿的国际科研环境。这究竟带来了怎样的独特体验?这些热爱科学的年轻人又收获了哪些宝贵成果?
近日,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以下简称高层次项目)2025年中外双导师学术科研课题工作坊(以下简称工作坊)北京校区开营仪式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夏娟、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杨懿等嘉宾出席。
当前,全球化的脚步日益加快,具备跨文化理解力、适应力和协作力的高层次人才,无疑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更强的核心竞争力。国际形势、科学技术、产业结构等的加速演进,对国际化人才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也意味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课程体系等都必须与时俱进。
面向时代变革与国家之需,项目服务单位中科浩博国际教育依托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支持,与高校合作,聚焦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科研能力的拔尖人才。中科浩博国际教育总裁孙中雯告诉记者,中外双导师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弥合教学差异,给学生提供渐进式帮助。“外方教授通常采用启发式、互动性强的教学模式,鼓励预习、课堂辩论与独立思考,这对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的学生而言是挑战,一些学生难以迅速适应。中方教授会在此扮演关键桥梁角色,帮助学生扎实掌握知识,逐步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从而能更有效地参与外方教授的课堂,激发思维火花。形象地说,学生单独面对外方教授就像将‘旱鸭子’直接扔进大海,学生容易产生挫败感。而双导师模式则构建了一个安全的‘训练泳池’。有五位‘导师’保驾护航:外方教授启发创新思维,中方教授夯实基础与过渡引导,学术助教提供辅导,教学班主任管理流程,论文教练负责基础写作训练。这种结构化、多层次的团队支持,为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科研学习提供了平稳过渡和坚实保障。”
夏娟分享了对于工作坊的思考。她表示:“在工作坊平台上,由中外双导师面对同样的科研课题,就共同关心的科技问题、前沿动态、教学方法等互相切磋、增进理解,合力培养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年轻人,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有效的。”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本科生王治沣曾参加2023年举办的工作坊,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的共同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这一经历不仅提升了他的专业理解力与研究能力,更直接助力其研究成果产出。凭借扎实积累,他于今年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offer,将在秋季学期迈入学术生涯的新阶段。
外方教授代表、剑桥大学教育学院文学系教授Joe Sutliff Sanders以自身课题为例,向记者阐述了他的教学思路:“课堂上我不仅在教动画,更在培养未来能够驾驭复杂议题、具备全球理解力和跨学科创新能力的人才。对于希望在创意产业、文化科技、数字艺术等领域发展的学生来说,这个项目是一个非常实用又具有启发性的起点。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沉浸式人文创新体验。我非常期待看到学生在短短两周内发生的巨大变化。这样的成长,也正是这个项目最有价值的地方。”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如何通过课程设计平衡国际前沿课题与中国热点议题?孙中雯告诉记者,“具体实践中,我们聚焦中国社会的热点议题开设课题,比如供应链优化与大数据应用、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等。中外双导师模式在此发挥了关键作用:外方教授引入全球前沿知识与理念,中方教授则负责‘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据了解,此次中外双导师学术科研课题工作坊的上海校区、成都校区在华东师范大学和四川大学同期开放。来自帝国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等知名大学的33位教授将在这个暑假,在北京、上海、成都三地与师生共同开展科研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