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用心酸形容看到这则新闻时最初的感受——江苏南通,一名两岁女童生病,母亲为女儿筹钱治病,一筹莫展之际,打通了当地动物园的电话,希望园方能退还年卡费用。
南通森林野生动物园年卡费用是588元,能做什么呢?也许能买一顿药,打一次点滴,但凡不是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这位妈妈也不会念着这笔钱。
接到电话后,动物园不仅迅速退还了年卡费用,还捐赠了5万元,并将园内许愿池里的许愿币都捞了出来,悉数捐出。
总共是12083元,每一枚硬币都是工作人员戴着手套一点点打捞、清点出来的,花了20多个小时才清点完毕。
“可以是一万,也可以是两千,但偏偏是12083。这是来自很多人的爱呀。”网友为南通森林野生动物园工作人员点赞。
这让人想起另一则新闻:山西大同市两名环卫工人4小时翻8吨垃圾帮游客找回儿童手表。同样是帮助游客解忧,同样是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前者收获的是压倒性好评,后者则引发质疑——大热天儿的,为了一块儿童手表,至于让环卫工人如此大费周章吗?
网友的反应关乎人情味,也涉及公共服务的尺度与边界。
相比一个两岁孩子的生命,手表显得很轻、可替代。公众的反应,揭示了一种朴素而深刻的正义观:公共服务应该优先考虑弱势者,公共资源应该流向那些真正有紧迫性需求的人。而弱势有时也包括服务者。环卫工人维持着一个城市的体面,支撑起一个家庭的运转,他们也需要被看到、被关怀。
说到这,我想起去重庆采访搭乘地铁卖菜的菜农,重庆地铁站的作为就很好地把握了温情的尺度。
这些菜农是石船镇的村民,每天清晨6点,他们都会准时等在地铁口,前往城区卖菜。为了能卖得多一点,他们凌晨两三点就要去地里摘新鲜的蔬菜,然后挑着扁担、背着菜筐,坐公交车或走路前往地铁站。
对于这些满载重物的老人,重庆地铁的态度是敞开的。“一条地铁,装得下公文包,也容得下背篓。”这是一个城市体现出来的公共服务的温度。
而在尺度之内,地铁站的工作人员也提供了最大便利——他们简化了安检流程,只用安检仪扫描老人们携带的东西。毕竟,对那些被菜筐压弯了腰的老人来说,装卸一次农具都是重负。
工作人员还会给菜农指路,帮助他们乘坐升降扶梯,这都是规则之内展示出的人文关怀。
把握好公共服务的边界感,需要平衡好温度与成本,兼顾公平与效率,区分公共服务与私人付出。
这考验着公职者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智慧。2024年5月,重庆渝北区石船镇政府为了给菜农找到一个集中销售点,将位于城区一处闲置的防空洞改造成免费市场,再次为公共服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本——既重新利用了有着历史文化意义的防空洞、解决了菜农进城卖菜无固定场所的问题,又避免扰民,一举多得。
纵观这几年的文旅新闻,不少地方公共服务“翻车”,与丧失“边界感”不无关系。今年“五一”假期,湖北宜昌市一家四口去恩施宣恩县旅游,因未预订客房而住进宣恩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家里,还有一些干部和市民应文旅局的动员,将自家空置房间供游客住宿。对此,局长的回应是,“没有想那么多,他们没找到地方住,只是做出一个善良的举动”。网友一方面为这位局长的朴实点赞,一方面也有个问号,让普通公民提供个人资源给公众,是否过度?
两年前,西宁市文明办曾发布《倡议书》,倡议党员干部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主动让出车位,贡献车辆,邀请游客到自家用餐、留宿,为游客提供便利。当地基层公务员感慨“一言难尽”“不愿意把不认识的游客往家里带”。后来,《倡议书》把内容改为“在特殊困难情况下,积极发挥作用,为游客排忧解难”,争议才平息。
公共服务边界背后的账不好算,但有一个标准始终没错——以人为本。这意味着,要识别需求的优先级,要尊重服务者的付出,要以制度化、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代替不可持续的个体牺牲。
规则也应是生长着的,前述南通森林野生动物园退完年卡费用后,还贴心地保留了这张家庭年卡的入园权限,等孩子康复后“随时进入动物园游玩”。
这份温情打动了网友。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南通森林野生动物园,再次将许愿池填满,这是这个夏天人间善意的美好延续,更是一个具有人性化公共服务的主体带来的魅力与力量。
尹海月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23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