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风光”起势看新疆

发稿时间:2025-09-10 06:35:00 来源: 光明日报

   【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

   哈密十三间房,一排排百米高的风机拔地而起,组成“白色森林”,巨大的叶片缓缓转动,切割着戈壁上的猎猎长风。同一时刻,在吐鲁番鄯善的茫茫砾石滩上,一望无际的光伏矩阵铺展成“蓝色海洋”,泛起粼粼波光,汲取着阳光。

   仅需0.007秒,新疆发出的电能便跨越2260公里,直抵重庆,点亮万家灯火。

   新疆风能、太阳能资源蕴藏量均居全国前列,能源禀赋得天独厚。然而,这片广袤土地曾经因技术瓶颈和电网局限,难以将“风光”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是否还记得——早期全疆仅有7座小型电厂、年发电量不足百万千瓦时,电力基础设施极为薄弱。直到1955年,靠人拉肩扛,才架设起第一条35千伏线路。

   1960年,八钢至昌吉110千伏输电线路在天山北麓投运,成为新疆首个高压输电项目,电网建设的脚步第一次跨越天山阻隔,新疆电力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此后20余年间,110千伏环网逐步升级,首条220千伏红雁池至米泉输电线路建成投运;1988年,伊犁托海水电站以5万千瓦总装机成为新疆最大水力发电站;1989年,达坂城风电场总装机达2105千瓦,成为全国装机规模最大的风力电厂……火电、水电、风电在天山南北蓬勃兴建,低压线路逐步升级。

   然而,受限于地理环境与技术条件,电网长期呈零星分布,低压线路勉强支撑着城镇与乡村的基础用电。166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仍有数十万家庭披着星月,盼着灯火。

   “盼了一辈子,念了一辈子,电什么时候能通到吉根乡啊!”

   “老师,什么是霓虹灯呀,很美吗?”

   “爸爸,我也想同城里的孩子一样,在灯下读书。”

   无电区多位于偏远山区与大漠深处,通电之路漫长而艰辛。巡线工人背着塞满扳手、钳子的工具包,在戈壁滩上一步一印丈量线路,靠肉眼逐基检查杆塔。从星星峡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从帕米尔高原腹地到阿勒泰萨尔布拉克村,一公里又一公里,终于让“零星”织成“一张网”。

   2014年9月25日,阿布都克里力·买买提起身伸手拉了一下开关,灯亮了。他所在的克孜州阿克陶县巴仁乡罕铁列克村正式通电。那一刻,亮起的不仅是一盏灯,更是一个新的时代:全疆实现户户通电,98.4万无电人口告别了无电历史,新疆电网也结束了“分散供电”和“就地平衡”的历史。

   2020年7月,新疆实现750千伏电网各地州全覆盖,全面提升了新疆电网的供电能力,有效将新疆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但新的课题也随之而来:如何稳定供、长远供、绿色供?

   新疆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煤仓”,煤炭资源预测总量约占全国四成,火电一度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新疆加快能源结构转型,依托全国第二的风能与太阳能资源储量,大力发展新能源,推动“风光”起势。

   在达坂城,风曾是“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的灾难,如今却成了“取之不竭的银行”。68岁的维吾尔族老人阿不都拉清晰地记得,年轻时风大得能把房顶掀翻,如今家门口的风力发电机却让他成了“股东”。

   2023年6月,达坂城华电北疆乌鲁木齐100万千瓦风光项目全容量并网。此后,在阿拉山口、十三间房、小草湖、三塘湖—淖毛湖、木垒、哈密东南部等地的戈壁荒滩,都竖起了一座座白色“风车”。

   有人“追风”,也有人“逐日”。在哈密伊吾县淖毛湖镇的荒滩上,14500多块五边形定日镜,以同心圆的形式围绕在矗立中央的吸热塔四周。这是国家首批光热示范项目——熔盐塔式光热电站。

   “夜间熔盐释放的热量能够实现24小时连续发电。”中电哈密太阳能热发电有限公司生产部主任助理殷亮算了一笔账,“伊吾县全年有效光照近4000小时,全年可发电1.98亿度,可满足20万户家庭用电。”

   “正式转商!”2025年5月29日22时42分,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若羌县的中国绿发新疆中绿电若羌400万千瓦光伏项目中控台前,报告声落,欢呼声起。这是我国单体装机规模最大的“沙戈荒”光伏项目,标志着新疆光伏发电从一片空白,迈向“含绿量”持续攀升的新阶段。

   截至今年7月底,新疆新能源装机规模达1.34亿千瓦,装机占比约60%,跃居网内第一大电源。不仅满足区内需求,更具备了大规模稳定供送全国的能力。河南、安徽、重庆、江苏、浙江……依托已建成的“两交三直”5条外送通道,“火水风光”多能互补,外送范围从最初的7个省区市扩展到22个省区市。

   “目前,通过哈重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新疆单日最大可向重庆输送电量近1亿千瓦时,能够满足重庆五分之一的用电需求。”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送端站巴里坤换流站站长李源升说。

   从零星小厂到“风光”领跑,从孤网运行到直通全国,昔日戈壁荒滩,今朝风机林立、光伏铺锦,这片广袤大地正以澎湃的绿色动能,书写着能源强国的新篇章。

   (本报记者 孙金行 赵明昊 靳昊)

责任编辑:孙佳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