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三天,我收到了全校召开教辅会议的通知。
“教辅”无疑是新学期热门的话题。听外地的朋友说,新学期一开学,就出现了各种“教辅歼灭战”,学校明令禁止带教辅书入校。
看来我所在城市的教育局还算通情达理,划定了教辅购买目录,丰俭由人。
按照本地教育局的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得统一购买教辅书。但学校通知参会,显然有所暗示。
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时,我和班里另外几名家长一起报名参加了校级家委会,每学期需要参加两次全校会议。学校会议无比冗长,每次我都是硬着头皮去参加。
这天我有工作在身,没法儿参会。再说,教辅的会,我也打心眼儿里有点抗拒。另外几名班级家委参会。
学校教辅会议一开完,学校家委群顿时沸腾起来。学校推荐了再次精选过的教辅购买清单,大家忙着商量到底买哪套、互相推荐书店的采购电话,建立本年级微信群以统计购买数量……
加入本群一年来,群里从来没这么热闹过。
当天晚上,本班的家委小群里也热闹起来。A同学妈妈提议买教辅,B同学妈妈立刻响应:“赞同!孩子天天玩,我有点焦虑。”
这届家长为啥那么见不得孩子玩儿?再说,老师布置写生字生词、做算术题,难道不是作业吗?
群里讨论得正热闹,我没敢吭声。
B同学是班里有名的小学霸,几乎次次考100分。妈妈自豪地说,孩子不用她操心,每天回家就写作业,到晚上8点就自己洗漱睡觉。
听得我羡慕不已。再看看自家这个熊孩子,成绩就不提了;体育,四肢不发达;唱歌,五音不全;画画,至今还是抽象派。
他在学校打扫卫生倒是挺积极,班主任总夸他勤快——相隔四分之一个世纪,00后班主任夸“差生”的套路跟我小学班主任一模一样。
言归正传,班级家委小群里,其他家长也赞成买教辅书。
面对自家的“学渣”,我也不敢放任自流。但我对于时下的辅导书颇有微词——题目像弯弯绕,一不小心就掉进陷阱,孩子很抗拒做作业。大概因为低年级知识点太少,只能以此彰显创新。孩子上小学第一年,我整年都在这种阴影之下。
跟高难度的题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薄弱的基础:孩子频繁出现笔画笔顺错误、拼音错误。而且这种情况在小学生中并不少见。我很怀念自己读小学时用的配套练习,大部分是基础版的题目。
看到群里的讨论,我想提醒大家注意这一点,但想想自家孩子大概没有代表性,打好的字又默默删掉。
A同学妈妈是个行动派,当天晚上,“自愿团购教辅”的通知就发到了班级群,并明确说明:教辅书不能带到学校,老师也不会布置教辅书上的作业。
但这消灭不了家长的热情。短短半个多小时,就有七成家长接龙购买。
在这之前,鉴于家长之间的“塑料关系”以及对家委会的天然警惕。家委会提出的倡导,总要经历为期两三天的拉锯才能勉强达成共识。这是第一次如此的众志成城、同仇敌忾。
面对此情此景,我只能围魏救赵。
晚饭后,我假装不经意地提起:“对了,你班同学都在买教辅书呢。”
孩子察觉到我的言外之意,立马瞪眼:“我不想买!”
话一说完,他大概觉得这事儿他说了不算,又笑眯眯地问:“可以不买吗?”
我做为难状:“可能不买也行,但前提是你得把最基础的内容掌握好,比如生字、生词、算术。”
他痛快地答应了,我也松了口气。
班级群里,接龙还在继续,有人打算顺便再买一套热门教辅书。姥姥悄悄告诉我,中午出门买菜时遇到了小学霸的妈妈,见她拎着塑料袋,装了四五本教辅书,显然刚采购完毕。
教辅书的暗流,还在继续涌动。
林易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10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