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新闻推荐 >> 正文

在风口中游出大江大河(中国道路中国梦·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

发稿时间:2025-09-10 06:15:00 作者:杨双艳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古老文化在网络世界焕发新彩、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就能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在未来的年年岁岁中持续繁荣

  今年6月,同江第十一届中俄边境文化季上,一件泛着银光的大马哈鱼鱼皮画作品在我指尖翻转,跃动的鲤鱼、翱翔的海鸥、层叠的水波纹相继浮现,围观的外国友人发出阵阵惊叹。这让我分外自豪:我们赫哲族的传统手艺成为展示我国文化魅力的一扇窗。

  鱼皮画这门古老的艺术,在赫哲族流传了数百年。15年前,我第一次带它去哈尔滨的展销会。一位客人瞅了半天说:“好看是好看,可挂家里格格不入”。这句话点醒了我,要让古老的民族艺术被更多人喜爱,就要拥抱现代生活,主动融入时代潮流。

  于是,我跟姐妹们琢磨起来:鱼皮厚,就用激光微雕打薄;颜色单调,就调矿物颜料晕染;内容古板,就把冬奥吉祥物、十二生肖统统“请”上来……与时代潮流同频共振,让更多人认识了这门非遗技艺,也让原本鲜为人知的古老手艺成为时代精神的新载体,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创新转化不是把老手艺抛弃,而是让它像发面一样,把老酵母揉进新面粉,这样蒸出的馒头更筋道、更有滋味。

  “酒香也怕巷子深”,现代化的商业渠道对任何产品都很重要。过去,我们卖鱼皮画,靠的是“赶集+摆地摊”。2018年,我把鱼皮画带到网络平台,没想到第一场直播就涌进1万多名观众。那天半夜,我带着两个徒弟打包到凌晨3点,纸箱摞得比人还高。后来,有关部门帮我们建起非遗工坊,我们的鱼皮画再也不用靠赶集“碰运气”。通过工坊的电商渠道,小小的鱼皮画从地摊走进大市场、成了致富好帮手。接上网线,连上产业链,偏远的乡屯也能变成市场关注的焦点,让古老的民族文化在一次次邂逅中被世界认识。

  紧跟时代潮流,还要把文化的根留住。我们把赫哲族的伊玛堪说唱、鱼皮衣图腾、开江节祭礼等拍成短视频,配上中英双语字幕,最受欢迎的那条点击量近百万。我还带着非遗走进小学课堂,每周五下午,孩子们穿着小鱼皮衣学剪纸。截至目前,“非遗进校园”活动已成功举办34期。古老文化在网络世界焕发新彩、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就能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在未来的年年岁岁中持续繁荣。

  一条鱼,从江里到画里,再到潮流里,靠的不是魔法,而是守正创新的“游法”。把老手艺焐热,把产业链拉长,把文化自信擦亮,传统文化将在现代化的风口中,游出自己的大江大河。

  (作者为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手工技师,本报记者郭晓龙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