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有很多木桥,这几天我见到了许多中国石拱桥,我一直思考各类拱桥结构和现代桥的区别,这对我将来进入建筑企业工作有帮助……”近日,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津巴布韦籍交通安全方向研究生王乐天与该校师生分享了自己的实践收获。
这个黑人小伙儿,身高190公分、体重接近300斤,平时喜欢唱《茉莉花》,原本打算利用假期找工作。前几天,他看到老师所发的朋友圈,便主动申请参加了本科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安徽建筑大学首位参加“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外籍留学生。7月7日至11日,他跟随由该校20名师生组成的徽州地区遗产古桥保护调研实践团赴安徽多地,考察了50余座古桥和城市中小桥。
“你还记得在安庆桐城市看到的紫来桥吗?这是典型的下部外挑结构,就好比两个人伸出手,互相搭在一起,以缩短桥梁的跨径。”王乐天分享时,土木工程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系青年教师周宇在一旁通过身体语言一边比划,一边中英文混合,向王乐天交流讲解桥梁结构知识。
“一座桥就是一页凝固的历史。这些天,我们走过村头的千年古桥,遇到即将废弃的石桥,还见到村民请求修复的老桥。”作为带队老师,周宇发现,王乐天喜欢听古桥背后的故事:位于宿松县长铺镇境内的众家桥,背后是清朝一对老夫妻“乞讨众家为修桥”的感人故事;另一座老桥由一位古代商人修建,以方便嫁到河对岸的女儿回家探亲……“我们希望向这位留学生传递专业知识和传统文化。”周宇说。
实践活动中,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大二学生童天麒与王乐天成了朋友。童天麒认为,语言并不是跨文化沟通的障碍,用“笨方法”也能聊明白。经过一些烈士陵园时,王乐天表现出好奇,童天麒就用英文解释:“这里面(悼念的)都是我们国家的英雄。”来到安庆桐城六尺巷时,王乐天用英语“tolerance”(意为包容——记者注)来诠释它的含义。
5年来,该团队围绕徽州古桥、城市中小桥进行文化挖掘、风险评估、修护建议等工作。去年夏季皖南经历暴雨和洪水后,这群师生专门为当地古桥“看诊”。
“桥,代表着人与自然相处的方式,代表着兼容并蓄的文化。”在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马智鑫看来,社会实践不仅让留学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审美,更在中外学子之间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
李婉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25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