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郁郁青草丛中的一块花岗岩旁,安静伫立着抗日革命烈士蔡炳炎将军的铜像,目光炯炯有神。
“蔡炳炎既是慷慨赴难的抗日英雄,又是舐犊情深的好父亲……”日前,合肥包河区芜湖路街道蓝莲花志愿服务中心来此开展主题活动,志愿者神情肃穆,聆听青年讲解员深情讲述蔡炳炎的英勇事迹。
蔡炳炎,字絜宜,安徽合肥人,出生于合肥东郊胡浅村农民家庭。1924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和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参加过北伐战争,1937年任陆军第十八军六十七师二○一旅少将旅长。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蔡炳炎奉命率部5000人星夜驰援罗店一带守军。8月26日凌晨3时,蔡炳炎亲率一营兵力在陆家宅与日军反复冲杀,激战中身中数弹,壮烈殉国,时年35岁。牺牲后,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中将,并发布褒奖令:“抗战军兴,御敌淞沪,身先士卒,为国捐躯,寰宇重光,弥怀忠烈,应予明令褒扬,以资矜式。”
198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蔡炳炎为抗日革命烈士。次年夏,合肥市人民政府将蔡炳炎的灵柩迁葬于合肥蜀山烈士陵园,安徽省暨合肥市党政领导与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及黄埔军校同学会代表等100余人参加了迁葬仪式。
2004年9月7日,蔡炳炎将军铜像在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落成。2014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将蔡炳炎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开赴抗日前线时,蔡炳炎曾再三嘱咐妻子赵志学:“现在抗战很紧张,何时回来很难预料,你除了照顾好幼小的子女外,还可参加妇女抗日救亡团体,为国家出点力。”1937年8月22日,在江苏常州,他写家信给妻子:“殊不知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表达了誓死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决心和意志,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
蔡炳炎家庭三代人传承优秀家风。2018年至2025年间,蔡炳炎之子蔡浙生一家持续捐助,累计帮扶100多户困难家庭及50多名困难学生。
蔡浙生生前曾说:“父亲虽早早牺牲,但其为民族大义献身的精神是家族的自豪。数十年来,我将这份无私传承给子女。”
蔡炳炎的孙女胡清,199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0年3月退休,目前在合肥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兼职工作。2023年父亲蔡浙生辞世后,她得知其多年默默帮扶困难群众,毅然决定继续爱心捐助。
“爷爷和父亲留下的精神财富永不过时。”胡清表示。如今,她接过父亲的宣讲接力棒,在瑶海区积极参与宣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
蔡文革是蔡炳炎嫡孙,2023年9月2日在合肥南淝河畔成功营救一名落水女子。近年来,其善举感召社区居民组建了“炳炎志愿服务队”,定期帮扶社区老人、儿童及困难家庭。
蓝莲花志愿服务中心成员、安徽新华学院学生陈玉婷感慨:“擦拭烈士墓碑,指尖冰凉心中火热。‘传薪火’是沉甸甸的责任,激励我们用心投入志愿服务。”
为纪念蔡炳炎,其故居附近的道路于2015年更名为“炳炎路”。如今,这里及所属社区成为红色教育的沃土。各级团组织向青少年宣讲蔡炳炎烈士事迹,当地中小学也将其家族故事融入思政课堂,厚植家国情怀。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25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