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法治 >> 正文

禁渔期非法捕捞近7000斤水产品 放流2000余万尾虾苗偿还“生态债”

发稿时间:2025-09-08 07:09:00 作者:张哲 李玉涵 卢晓春 来源: 检察日报

  

  今年5月,盘锦市检察院、大洼区检察院联合盘锦市中级法院、盘锦市农业农村局开展增殖放流活动。

  坐落于渤海辽东湾最北端的辽宁省盘锦市,是中国海岸线向北延伸124.15公里的终点。春天“开海”时,山东、河北的渔民驾船扬帆,乘风渡渤海直抵二界沟,在辽东湾进行为期几个月的外海捕捞。到了立冬前后,渔民们如大雁归巢般陆续返回家乡——这是盘锦地区独有的“渔雁文化”。

  如今的盘锦海域不仅拥有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和百万亩海洋牧场基地,还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景区。作为环渤海海洋生态保护的关键节点,盘锦承载着守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任。

  2023年6月至8月,盘锦海域相继发生三起禁渔期非法捕捞水产品的案件。几名渔民多次下海捕捞海螺、虾蛄、飞蟹、踏板鱼等水产品近7000斤,不仅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更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后,将三起案件移送盘锦市大洼区检察院审查起诉。

  在案件办理过程中,为使受损海洋生态得到及时有效的修复,大洼区检察院多次实地走访非法捕捞案发地,委托鉴定评估机构科学确定修复方案及修复费用。“我们从方案制定到修复费用落实形成了完整闭环,保障了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有序推进。”大洼区检察院检察官张影向记者介绍。

  大洼区检察院根据犯罪情节、认罪认罚等情况,依法对涉案渔民作出不起诉决定。同时依照相关规定,该院将三起案件移送盘锦市检察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后,经被告申请,并经检察机关同意,均由盘锦市中级法院调解结案。调解书确认,三起案件的被告应依法赔偿生态环境损害修复费用16万余元,用于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大洼区检察院经咨询专业人员,受损的生态环境通过增殖放流的方式进行修复最为妥当。

  今年5月,盘锦市检察院、大洼区检察院联合大洼区农业农村局,设立盘锦市首个公益诉讼生态环境修复增殖放流基地。5月23日,盘锦市检察院、大洼区检察院联合盘锦市中级法院、盘锦市农业农村局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在盘锦市、大洼区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益心为公”志愿者的共同见证下,用被告缴纳的16万余元生态环境损害修复费用购买的2000余万尾对虾幼苗被全部放流入海。同时,大洼区检察院与相关部门会签文件,形成保护合力,并深入开展普法宣传,为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责任编辑:hz